财富自由后,我的生活为何陷入黑洞?

【小小故事博大家一乐!!!】

我叫老程,今年四十五岁。可能很多人会羡慕我的“自由生活”: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“财富自由”,手上足够的资本让我不必再为钱奔波。2013年,我告别了忙碌的生意,决定彻底放手,好好享受生活。可谁能想到,自那天起,我的日子却开始滑向一个看不见底的黑洞。

最初几个月,日子倒也还新鲜。白天睡个懒觉,出门逛逛公园,偶尔订张机票去趟国外,吉隆坡是我的常去地,尤其为了那里的榴莲。就为了一个小小的享受,我一趟来回也不在乎。那时候我觉得,自己终于能潇洒地享受生活了,想去哪里,想吃什么都随心所欲。

可没过半年,我就有点乏味了。去的地方多了,兴致也淡了,对吃也不再有多大兴趣,什么都是“吃过了,看过了”,慢慢地成了例行公事。我有时甚至觉得,“我这天天瞎晃悠图什么?”真正能让我觉得开心的事儿,居然只有送孩子上下学那几分钟。孩子一出门,我就找了个咖啡厅坐下,坐一个上午,有时候啥都不干,就看着窗外发呆。

为了“热闹”我去开了Uber

2014年,那时候Uber火得一塌糊涂,朋友圈里也有不少人聊这个。看着他们谈论每天开车拉活儿的趣事,我心里痒痒的,觉得或许这能给我单调的生活添点色彩。于是,我也开了Uber。最初几天确实觉得挺新鲜,每天接待不同的乘客,看着他们形形色色的脸,听着他们三言两语里吐露的故事,有点意思。

可开了不到三个月,我发现自己“受不了”了。那些打发时间的热闹,被越来越多的“怪事”冲淡了。男乘客带着情人去酒店开房,嘴上却还挂着“老婆”,大半夜喝醉酒的女人一上车就胡言乱语,甚至同性恋乘客借着醉意强行贴过来——这些光怪陆离的事儿,让我直觉厌烦。这哪是找乐子啊,反倒让我的生活被这些阴暗面侵占了。眼见开车成了一件越来越消磨心情的事儿,我最终还是停了Uber的活儿。

空虚成了生活的主旋律

这份短暂的“打工生活”让我清楚了一件事:我原本觉得自由自在的生活,实际上越过越窄,越走越无聊。后来几乎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了,不去旅行,不想看书,不想喝酒,甚至连认识新朋友的想法都没有。为了试图找到点新的生活目标,我把老婆孩子送到国外生活,自己也跑去异国短住过几个月。然而国外再好也不过是“换个地方空虚”,住了没两个月,我发现大房子好车子不过是另一种无聊的外壳罢了。

不久后,我就回了国,心里对未来完全没了方向感。生活成了每天“打发时间”的事情,仿佛这一天一天的每小时都变成一种负担,反倒成了在耗我。不想赚钱,不想消费,更不想交朋友。日子久了,我几乎连出门的意愿都没了。整个人就像被困在一个玻璃瓶里,看着外面的热闹,自己却完全没有参与的欲望。

有时候,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。每天凌晨两三点才能睡着,早上十点多才勉强睁眼,然后呆在床上发呆,从早到晚也能不起床。慢慢的,连时间概念都淡了,感觉每一天都是重复的、单调的,脑子里连半点能让自己上心的事都没有。

赌徒心态下的破灭

2019年,我做了个决定,拿出大半身家去炒油。这么多年不缺钱,但就是想找点“刺激”。第一笔交易顺利挣了两千多万,一开始我心里还有点振奋,但随后的几个月交易越来越频繁,越做越激进,到最后连初衷都忘了,只想着把输掉的赚回来。亏了大半身家后,发现这东西“空有热闹,实无意义”,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“心灵无用功”。

身边人都说我疯了,可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当初要去炒油。是想赢点钱吗?其实也不是。我只是想用这种“博命”的方式给生活添点劲儿,甚至想找到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。可到最后,发现自己连输赢都不在乎,输得一塌糊涂也毫无波澜。这不是抑郁症又是什么呢?

重新出发的路

炒油的事情失败后,我整个人彻底消沉了。那阵子,我每天醒来都觉得人像是掉进了一个无底洞,怎么也爬不出来。白天提不起劲儿,夜里失眠,心情低落到极点。说实话,连自己都开始害怕这个状态——想过要放手一搏,结果却换来更深的空虚。

那段时间,我试图找出自己哪里出了问题,甚至去翻以前写的日记,看看我曾经是个什么样的人。奇怪的是,从前的老程脑子里充满了点子,总是计划着要“赚第一个一千万”“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”“让老婆跟着自己过好日子”,怎么几年过去,心里的想法都没了,连一点目标也提不起来?

找回“人味儿”

我有个老朋友,叫老王,算得上是我创业时一起打拼过来的战友。后来他专注做自己的一份小事业,几乎年年有新动作。某天,他专门开车来接我,说想带我出去散散心。我实在推不过,就答应了。他说:“老程,你现在的日子,要不就是给自己创造点动力,要不就是‘俗’回去。我觉得你这人当年俗得很开心,现在却成了个‘高处不胜寒’的孤家寡人,真的需要找回点‘人味儿’了。”

老王的这番话说得不轻不重,却有种一针见血的力量。我才意识到,所谓的“财务自由”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实在的幸福,反倒让我一天天陷入了麻木。人有时候真是矛盾,想要自由却又怕失去目标;一旦真的拥有自由,又不知如何去把握。也许我确实需要点改变,至少要从走出家门、接触更多的人开始。

重新适应生活

在老王的劝导下,我开始尝试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。简单一点儿,从健身房锻炼开始,每天跑步、锻炼,再有就是给自己找点小爱好。无聊的时候,我甚至买了些画笔,重新捡起自己二十几岁时的兴趣——画画。虽然画得算不上好,但画画时的专注让人感到安静,也能带来短暂的成就感。

慢慢的,日子里竟然生出了些期待。我发现,画画是很有趣的过程,从选颜色、勾线到调整细节,虽然辛苦却又让我放松。画完一幅画时,看着自己的作品,竟然有种久违的满足感。

为了给自己找回点生活的激情,我还试着去参加一些兴趣小组——比如艺术欣赏、登山俱乐部,甚至找了几个老朋友一起下棋。以前总觉得这些活动无聊,可现在却发现每一次互动,都让我觉得内心充实了许多。

生活的归属感

又过了一段时间,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:人终究是需要归属感的,需要一种被生活接纳的感觉。很多时候,“财务自由”只是表面的自由,真正的自由是找到一种让自己踏实的生活方式。

朋友间的接触多了,自己也不再那么拒绝新朋友,反而愿意去了解别人生活中的故事。这期间我认识了一些年轻创业者,他们当中有人仍在起步阶段,有人已经略有成就,每个人的创业路上都少不了坎坷。听他们讲自己的创业故事和未来打算,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,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激情。这样平凡又朴实的日常让我回想起很多过去的经历,也提醒我,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丰盈的过程。

这时候我逐渐感到,生活的乐趣其实并不在“无所事事”中,反倒在于不断尝试、不断收获的过程中。朋友们的话也让我意识到,无论如何,人终究需要对未来保有期望,才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找到归属。

重拾创业心

我逐渐意识到,哪怕是处于“财富自由”状态,人依然需要目标和挑战,不然只会陷入无限的迷茫中。于是我决定重新创业。这一次,我没有盲目投入大笔资金,而是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小项目,做得轻松却又不失挑战。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投了一个小众的艺术培训工作室,既能赚钱,也能交到朋友,还能让我用上那些原本以为派不上用场的艺术知识。

刚开始时,工作室的运营并不算顺利,但每天琢磨宣传、课程设计、课程表安排这些细节,反倒让我感到充实。看着有越来越多的学员报名,我们的课程口碑越来越好,我内心的成就感也一点点地回来。工作室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经营模式,我既可以让自己有事可做,又不用投入太多时间精力,仿佛是一个刚刚好的生活节奏。

这一次创业,也让我渐渐放下了对“赚大钱”的执念。我明白了,人生真正的目标不只是赚钱,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,做点有意义的事情。现在,我不仅恢复了正常的作息,还不再一味追求财务上的大成就,反倒更在意自己是否能保持精神上的健康和生活的愉悦。

给自己的答案

经过这次的经历,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节奏。我不再像过去一样执着于“成功”,也不再追求什么“大起大落”的生活,而是认真体会每一天的安稳和满足。这段时间里,我开始注重和家人相处,珍惜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天,也开始愿意和朋友分享我的心情,甚至定期写点小随笔记录生活中的点滴。

或许,这就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——充实而平凡,内心安定又有点小目标的小日子。人一生的追求不该只是名利,更重要的是找到一种让自己踏实、愉悦的生活方式。在我迷茫的那些年里,反复思考人生的意义,最终发现:归属感、生活中的小满足,才是让人活得踏实的真谛。

我终于明白,做一个“俗人”并不是什么坏事。放下执念,懂得与人交流,生活反而变得温暖又简单。

关注小编,每天有推荐,量大不愁书荒,品质也有保障,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,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,让我们共享好书!